王峥,男,1978年生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授,三级警监,学术委员会委员,侦查与反恐怖学院预审教研室主任,全国著名讯问谈话专家,公安系统优秀人民教师,享受公安部专家特殊津贴,广东省新型犯罪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人民检察院听证员,抚顺市公安局法律顾问,主要从事刑事证据、侦查讯问等研究。
从教以来,王峥同志撰写个人专著6部,主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数十篇。2007年,王峥同志参与撰写《关于开展“剖析命案讲教训”活动的工作情况报告》,该报告被时任公安部常务副部长白景富、张新枫等多位首长作过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何云凤,1986年生,辽宁大学副教授,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在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两次获得省级优秀毕业生。2016年,在中科院心理所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2018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才。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心理学院做博后,2020年11月至2022年6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任讲师和博士生导师。自2022年7月起,在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工作。
自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至今,始终从事心理测量与心理诊断、心理统计与分析领域。特别在使用认知测评的方法考察个体差异性,使用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考察个体差异性的脑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目前发表SSCI期刊文章近十篇,被邀请国际会议poster和talk近十次,主持和参与国际联合项目、国家项目与省部级项目共六项。目前担任Cognition、Scientific Report、Education Science、Cognitive Processing和Journal of Numerical Cognition等英文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范淼,女,1987年生,博士,现任辽宁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刑法学、犯罪学。担任辽宁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理事,辽宁省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沈阳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辽宁省青年法学博士智库。
自攻读硕士学位至今,始终从事职务犯罪、环境犯罪及金融犯罪的刑事法与犯罪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犯罪心理学与职务犯罪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先后在《光明日报》、《法学杂志》、《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家级和省级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曾参与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建议、《辽宁省校园欺凌防治条例》起草等立法项目。多次为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辽宁省监察官学院、辽宁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队等实务部门授课。曾被评为辽宁省“百名教育先锋”由《辽宁日报》进行事迹宣传。
袁少锋,1982年生,辽宁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1年经辽宁大学和比利时根特大学(Ghent University)联合培养,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欧盟Erasmus Mundus奖学金资助)。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青年骨干访问学者(教育部国内访学学者项目资助)。2014年11月至今,在辽宁大学商学院工作。
自2008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始终从事个体消费心理与行为决策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主要擅长利用行为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利用眼动仪和脑电分析系统,探讨人的消费决策、惩罚决策、贪婪心理机制与脑机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交媒体环境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酵机理与管控策略”(21BGL133),主持各类省级课题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主要论文在中国知网被下载32282余次,被引用568次。
张晶晶,1989年生,辽宁大学副教授。2017年7月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2020年12月至今,在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工作。
自攻读博士学位至今,始终从事染色体复制与分配紊乱导致的基因组不稳定性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生命个体的健康由遗传和环境内外两大因素决定。而环境通过代谢等活动又直接影响DNA相关代谢,从而影响基因组稳定性。特别地申请人在研究环境对基因组稳定性和细胞分裂增殖的影响,解析癌症、罗伯特综合征等人类重大基因组不稳定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研究经验。能够熟练操作生命体征数据采集所需仪器设备,精通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可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近5年,发表SCI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top期刊论文1篇,影响因子8.807;SCI二区期刊论文2篇,影响因子为9.261、4.098)。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为精准治疗人类多种黏连缺陷相关遗传疾病或肿瘤提供了新方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1项,辽宁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SCI收录期刊《Plos one》审稿专家,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
丁琳琳,1983年生,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2008年、2013年于东北大学取得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11月至今,在辽宁大学信息学院工作。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辽宁大学青年拔尖人才。
自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至今,始终从事大数据管理、不确定数据管理、感知数据管理、煤矿灾害数据监测与预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经验。其研究问题均来自于当前智慧矿山、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先后在《DKE》、《WWWJ》、《计算机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和科技厅项目4项、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2项,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1项。
邓晨曦,1986年出生,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辽宁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毕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十年。
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擅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家庭治疗调整情绪预防危机等。参与多项各级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参编著作3部。